2015年,《中国好声音》选手赵大格以一首改编版《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》迅速出圈,这首原本小众的民谣歌曲因她独特的‘慵懒烟嗓’和节奏改编引爆全网。歌曲以‘等不到约会对象’的日常场景为切入点,却意外成为年轻人‘佛系躺平’的情感代言,甚至催生出‘炸鸡文学’网络梗。本文将解析这首现象级歌曲如何从选秀舞台逆袭为国民级BGM,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符号意义。
从地下民谣到选秀爆款:歌曲的‘二次生命’

原唱阿肆2013年创作的版本充满文艺青年式的孤独感,而赵大格在《好声音》舞台加入蓝调节奏和即兴‘啊~哦~’唱段,使歌曲辨识度陡增。节目播出后,歌曲24小时内登上微博热搜TOP3,网易云音乐评论量突破10万+,网友戏称‘原版等炸鸡,赵大格版像炸鸡在追我’。这种‘解构式改编’恰恰契合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逻辑。
‘炸鸡’背后的都市青年情感符号
歌词中‘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,而此时此刻你在哪里’的等待场景,被年轻人延伸出三层解读:恋爱焦虑(55%)、职场压力(30%)甚至外卖催单(15%)。《新周刊》将其评为‘2015年度社交货币’,上海人民广场真光路炸鸡店因此日均销量暴涨300%,店家不得不推出‘赵大格同款套餐’。
音乐传播学的经典案例
中国传媒大学流行音乐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该曲覆盖了从00后到70后的罕见受众跨度。其成功要素包括:1)3分12秒的‘黄金时长’适合短视频传播;2)副歌部分仅需7秒即可形成记忆点;3)‘炸鸡’意象同时满足‘接地气’与‘隐喻性’。Spotify数据显示,海外听众最常标注的标签是#ChickenCore(炸鸡核)。
赵大格版《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》已超越音乐本身,成为记录当代都市情绪的‘声音标本’。它证明:在注意力经济时代,一个具象的生活场景比宏大叙事更具传播穿透力。如今在B站,该曲仍以每月200+新二创视频的速度持续裂变,这种长尾效应值得文化研究者持续观察。下次当你听到‘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’,不妨想想——你等的究竟是爱情,外卖,还是那个没做完的PPT?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