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上映的电影《做头》由关锦鹏监制、江澄执导,霍建华、关之琳主演,以90年代上海为背景,讲述了一位已婚女性在发廊中寻找自我价值的故事。这部被低估的都市情感电影,通过'做头发'这一日常行为,深刻揭示了当时都市女性在婚姻、社会期待与个人欲望间的挣扎。不同于浮夸的都市题材,《做头》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刻画,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,至今仍引发观众对性别角色与社会压力的思考。
一、'做头'的双重隐喻:从日常行为到女性觉醒

在影片中,'做头'表面是女主角爱妮(关之琳饰)定期到发廊打理头发的日常行为,实则暗喻着她试图'重塑自我'的心理需求。9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经济转型期,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都市文化激烈碰撞。爱妮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地去华仔(霍建华饰)的发廊做头,这个固定仪式成为她逃离平庸婚姻、重获女性魅力的唯一出口。导演巧妙地将'头发'这一女性特质符号,转化为角色内心欲望的载体——当剪刀落下时,剪去的不仅是发丝,更是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种种束缚。
二、发廊作为第三空间:都市女性的情感飞地
电影中的'蓝屋'发廊被塑造成一个介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场域。这里既不像家庭那样要求女性履行妻子职责,也不像职场那样强调竞争效率,而是一个允许女性暂时卸下社会角色、纯粹作为'自己'存在的过渡空间。通过发廊里女客们闲话家常的群戏,影片呈现了当时上海不同阶层女性的共同焦虑:事业有成的女强人担心失去女性魅力,全职太太恐惧被时代淘汰。这种集体无意识的'发廊社交',实则是90年代都市女性建立情感联结的独特方式。
三、霍建华与关之琳的化学反应:禁忌情感的克制品味
时年23岁的霍建华饰演的发型师华仔,与41岁的关之琳饰演的爱妮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年龄差与阶级差。导演刻意避免落入俗套的姐弟恋描写,而是通过洗头时的手指触碰、镜中对视的眼神交流等含蓄表达,展现了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柏拉图式关系。华仔代表着新兴服务行业对传统家庭秩序的潜在冲击,他年轻自信的职业态度与爱妮丈夫(吴镇宇饰)的官僚做派形成鲜明对比,这种差异恰恰折射出90年代社会价值观的剧烈变迁。
四、被忽视的时代注脚:90年代沪港文化交融
作为香港导演关锦鹏监制的作品,《做头》隐藏着丰富的沪港文化比较视角。影片中爱妮对香港时尚杂志的痴迷、华仔模仿港台明星的造型手法,都暗示着当时上海对香港流行文化的向往。而发廊使用的德国洗发水、日本剪刀等细节,则记录了90年代进口消费品刚进入内地市场时的社会心态。这种文化交融在爱妮最终选择的'香港明星同款短发'中得到集中体现——一个既突破传统又符合都市审美的折中选择。
《做头》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,将'做头发'这个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,升华为解读90年代都市女性心理的密码。在当代女性题材影视往往流于口号化的今天,这部17年前的作品反而因它的真实与克制显得尤为珍贵。影片提醒我们: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性别困境,而真正的女性意识觉醒,或许就藏在我们最习以为常的日常仪式之中。建议当代观众结合李少红《红粉》、王家卫《花样年华》等作品对比观看,能更全面理解90年代华语电影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多元探索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